項目名稱:昆陽磷礦采空區復土植被試驗研
承擔單位:昆陽磷礦礦務局
云南省環境科學研究所
獲獎時間:化工部二等獎(1991年)
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(1993)
Ⅰ、基本情況
該項目是國家科委下達的“七五”科技攻關項目,由昆陽磷礦礦務局和省環科所共同完成,參加試驗的人員有27人歷時四年,總經費65萬。
Ⅱ、項目簡介
昆陽磷礦生產能力160萬噸/年。經過二十多年的露天開采,已形成1.8平方公里的采空區和一平方多公里的六個外排土場。采空區低板裸露、寸草不生、外排土場土石混堆,整個采場呈現一片荒涼景象,水土流失嚴重,生態環境惡化。由于生產的需要,昆陽磷礦1981年開始在采空區進行了內排嘗試,并進行了植被恢復工作,邁出了化學礦山內排復土的第一步。
在本次攻關實施之前,我國少部分露天礦山開展一些復田和復土植被的嘗試,由于技術人員不配套,沒有成熟的工藝,未把開采和植被緊密地結合起來。加上政策規定不落實,使露天礦山采空區復土植被工作處于一種比較落后的狀況。對緩傾斜露天礦山開采內排復墾進行全面的研究,在國內還是第一次。受國家科委、化工部的委托,昆陽礦務局、云南省環境科學研究所共同承擔了《昆陽磷礦采空區復土植被試驗研究》并簽訂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合同,合同號75-36-01-04。試驗研究的起始時間為1987年1月1990年12月。1991年1月24日由化工部科技司主持專家進行鑒定。該項目1992年獲化工部科技進步二等獎,199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。
Ⅲ、研究內容
結合昆陽磷礦一、二采區的生產技術條件,在采空區形成復土區;探索采剝和復土相結合的復土工藝;觀測影響采空區復土區穩定的因素;研究在不同復土形式和不同土壤結構區進行種植試驗,探索一個保水性好,肥效高,利于植物生長的復墾環境;作不同植物種類,不同植物密度,不同植物搭配方式的種植試驗;對不同種植小區植物群落生長情況,環境效益,經濟效益進行觀測分析,總結適合快速恢復采空區植被工程工藝;提出采空區復土植被基礎設計。
Ⅳ、主要研究結果
1.昆陽磷礦采空區進行復土植被技術上可行,經濟上復墾費用少,經過三年試驗,采空區植被生長良好,已顯示出生態環境效益.
2.篩選種植結果表明,優勢樹種為:蘭桉、直干桉、亦桉、圣誕、黑荊、早冬瓜、園柏、藏柏。
3.品種搭配和種植密度是復墾生態環境恢復快慢的重要因素。在樹種選擇與搭配中,要考慮長期結合,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原則,密度的確定,可根據功能用途、生物學特性和立地條件選擇。
4.復土程序、、厚度和質量對生態工程的效果至關重要,理想的復土程序是:黑色頁巖――黃色頁巖――表土。
5.適時種植,移栽期在雨季。
6.優選出采剝和復土相結合的最佳復土工藝。
7.取得了不同低板傾角復土臺階高度的極限值:
當α=150時 Hmax=70m α=200時 Hmax=71m
當α=250時 Hmax=67m α=300時 Hmax=50m
8.恢復損毀的土地150.2畝,恢復植被251.5畝,林木成活率90%,兩年半平均蓋度66.8%。
Ⅴ、專家鑒定意見
?。保畬n}試驗根據礦山的開采條件、種植條件、開采方法和生產實際,對緩傾斜露天礦的開采內排復土工藝,內排穩定性和生態工程技術進行了系統的研究,尋找到了一條緩傾斜山坡露天礦開采內排復墾的有效途徑。試驗研究方案可行,所提交的資料完整、齊全,數據可靠,全面完成了攻關合同規定的各項技術經濟指標,達到了預期的目標。
?。玻_采內排復土工藝試驗研究,根據昆陽磷礦的開采條件和開采方法,對剝離、采礦、內排、復土進行了系統的試驗研究,根據礦區的自然條件和種植條件,進行了篩選試驗,選出了七個優勢樹種,樹種選擇恰當,措施得力,同時進行了植被試驗研究,恢復了因開采破壞了的植被面積251.9畝,50%的已郁閉成林,對環境效益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觀測,效果顯著。
?。常囼炑芯康募夹g
上一篇: 滇池地區中低品位磷礦石開發利用研究
下一篇: 云南磷化集團有限公司科技獎項